RSS|网站地图| 留言反馈|内部网站|English|中国科学院|新版网站
研究工作

研究科学历史,探求创新规律

站内检索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06-05

网站http://www1.ihns.ac.cn/zhanlue/index.htm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文网页:

 
简介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简称“科技战略研究”)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些年来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是由社会需求引出的。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主题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需求之间联系的思考,以及这一研究方向上的反复探索,逐步形成了“科技史视角的科技战略研究”取向。
“科技史视角的科技战略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  以科学技术史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以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和科技发展服务于国家竞争力两个层面凝练研究问题;
  • 通过系列科技战略取向的科技史大尺度研究和精细个案研究,来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交互影响的历史趋势;
  • 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影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为中国的科技发展的方向、路径和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提出相应的战略和政策建议。
 
这一基本研究思路也体现在这一方向近几年来的研究选题和主要成果中,这一研究思路同时也是指导培养该方向研究生和设置相关课程的关键理念。
 
专题研究
 
经过近9年围绕科技战略方向选题的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了两个研究专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3卷增刊,2004年;收论文7篇);“科技体制创新与科技发展规律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6卷增刊,2005年;收论文7篇)。这些成果还包括《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之研究》、《中国科技规划、计划与政策研究》等3部专著和发表的近60篇研究论文。
 
研究选介
1、对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的思考
对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性意见,阐述了对中国科技政策史进行系统研究的现实意义:为“大科学”时代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服务、总结成功的启示和失败的教训、为中国第三步发展战略服务以及推动中国的科技史研究为现实和未来服务。在对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状况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应关注的几个基本方面:科技政策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重大科技规划及科技计划研究、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及实效研究、科技人才体系及相关政策研究、科技奖励政策及制度研究、变革中的科技政策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科技及其相关政策年表和大事记及资料汇集。最后还列出了当前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2、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学技术规划制定中的作用与地位
 中国科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因而她在国家科技规划制定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3、中国科学院西部研究所发展过程中出现重要问题
一是科学院共性问题,包括考核与评价体系;人才与人事制度;大科学工程;仪器设备、野外台站、公共平台、实验室等建设;院内交叉、联合、互补与统筹协调不够;科学院药物学研究及开展汉藏传统药物问题;科研布局;信息中心。二是西部共性问题,包括“西部之光”计划;新疆地区的国际合作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基础研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他问题(信息不畅,没有很好抓住机遇,如平台建设;争取项目(资源)成本过高;观念比较陈旧。三是专门问题,包括兰州近物所,处境极为艰难,院里应帮助渡过难关;成都生物所依靠地奥集团,存在潜在危机;水保所因体制带来的严重问题;西安地化所、授时中心园区问题,严重制约研究所发展。
 
4、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学分析
现代文明导源于多种优秀的前现代文化之间长期的碰撞与互渗。现代科学与种种现代政治、法律、经济制度共生于文化碰撞之中。单一的、封闭的文化或许可以长期延续,但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而文化碰撞有可能导致一些文化的灭绝,也可以导致新型文化的产生。
现代科学与现代文化之关系是局部与整体之关系,而非两种分立事物之关系。现代科学与现代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从种种前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与互渗历程中浮现出来的。尽管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都蕴含某种古代形式的科学或者说自然哲学,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任何一种古代形式的文化或者说前现代的文化可以单独孕育出现代形式的科学——建基于经验研究、高度数学化了且拥有一体化知识结构的科学。
现代科学虽然是在近代地中海沿岸文化地域首先发展起来的,但它的产生与发展均不能被简单地认定为局域性的文化现象,或者说,纯粹的欧洲现象。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其重要前提之一是发展科学并充分利用科学。它们通过发展科学以及建基于科学的技术,实现了工业革命,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乃至于文化结构。这些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因拥有现代科学而拥有了有史以来最强的文化创造力,同时,也被赋予了最强的文化扩张力。
现代科学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共生、共变关系。现代科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为整体的现代文化的结构性要素。科学的建制化进程(科学发展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术事业的过程)本身即是科学的社会化乃至于国家化进程。发展科学不但是富国强兵之要务,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共同进步之基础。
 
5、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国家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系统初探
科学技术可划分为共享型科技和产权型科技两大类,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发展产权型科技。创建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系统(NSTIPS)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其目的就是将发展科学技术与增强国家竞争力紧密地结合在一个系统之中,合理发展共享型科技与产权型科技,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是第一竞争力”的转变。还讨论了社会科学、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信息技术和激励均衡原则在该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确立基于消费水平可比的知识产权保护最高限价原则的迫切性。
 
6、中国学者科学创新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
利用SCI 指标体系获得的重要科学指标,对近10年来中国大陆论文的发表数量、论文的引用情况、高影响力论文、世界重要学术研究机构的产出能力和影响力、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等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从而对中国基础研究的总体水平给以了客观描述;通过约40个重点在创造性方面的案例,对中国学者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所作的工作,及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评论进行了分析;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数学模型,研究跨国家、地区的高影响力论文的频度分布:合作对象、合作频度等,高产出国家、地区、中产出国家、地区、低高产出国家、地区之间合作关系特征与结构、马太效应与波敦克效应等,不同地理位置国家与地区的国际合作特征与结构以及我国学者的状态等;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当前我国科学道德问题的严重性,我国科学道德建设的艰巨性和我国科学道德问题的诱因,以及我国科学道德建设的滞后与缺失对于科研创造力影响等。
 
7、《中国科技政策资料选辑》
该资料选辑反映了1949-1995年间,中国共产党及中央政府为实现各种目标所制定的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路线、方针、战略、规划、计划,以及具体的政策、法令和法规等等方面的科技政策资料,包括:五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方针、战略及具体政策,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科技体制的建立与改革,与科技界相关的知识分子政策,以及影响科技政策制定、演变的其他因素等方面。为了弥补资料来源和篇幅限制带来的不足,本书还附录了“中国科技政策大事记(1949-1998)”,希望通过所辑资料和“大事记”的详略互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线索。
 
8、《中国科技规划、计划与政策研究》(论文集)
研究50年来中国科技规划与政策的成果汇集。包括对1956年制定“十二年规划”、1963年制定“十年规划”和1978年制定“八年规划”过程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建国初期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文革”后科技政策方针的恢复、整顿和革新过程的讨论;对1982年由“八年规划”108个项目调整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开始设立的一系列科技计划的目的及背景的分析。这些专题研究从纵的方向大致勾画出中国科技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并注重对规划、计划和政策制定时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资源限制,以及政策的调适等方面的讨论。
 
 
研究人员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战略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有:
汪前进 研究员
胡维佳 研究员
刘益东 研究员
杨丽凡 副研究员
黄艳红 博士后
 
兼职研究人员
曹效业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部
周 元 研究员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柳南奎 韩国科技部
 
研究生培养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战略研究方向自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毕业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8人,博士后出站1人,现有在读硕士生4人、博士生3人,博士后1人。
 
学科设置
一级学科名称:科学技术史;设置学科专业:科学、技术与社会;申请培养级别:博士 。
培养目标:具备从事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科技发展战略
 
课程设置
硕士:选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概论,科技政策研究导论,科技政策史纲要,科技战略导论;备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概论,西方哲学史。
博士: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政策史研究专题,科技战略研究专题,中国哲学史。
 
毕业生学位论文选介
克隆人的伦理问题(许苏葵,博士后出站论文)
该文从四个方向对克隆人及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一、国外的克隆人伦理问题的最新进展。二、中国学术界关于克隆人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对赞成派和反对派的各种观点认真地分析,提出有待深入研究和考虑的各种问题。三、克隆人安全问题的研究,认为只要克隆人技术安全问题得以解决,克隆人所产生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就会消失。四、克隆技术一定会继续发展,克隆人终将为社会所接受。得出:1、现代生命伦理学是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其发展而发展的。2、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能只按科学家的意志发展,必须在生命伦理原则的制约下发展。3、生命伦理是对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行为的规范,而不阻碍或阻止其研究与应用。
 
资源科学发展的动因及学科建设――计划体制下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张九辰,博士学位论文)
1949-1966年期间的资源考察活动为对象,研究科学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科学活动的特点及组织形式。在资源科学尚未建立时,资源考察活动作为知识视角和方法的载体,便在国家的组织规划之下大规模地展开。对于资源考察到底是科学活动还是产业行为,在这一时期国家的科学规划中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从而使资源科学究竟是否为一门科学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和丰硕的成果,也刺激了理论上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对资源考察活动的研究,探讨资源考察活动在成为一种学科时所受的刺激和制约。
 
中美科学政策比较研究——以NSF与NSFC的同行评议为中心(龚旭,博士学位论文)
该文就下列问题进行了研究:科学在其制度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形成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同行评议在不同国家的科学体制和科学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国家科学资助机构怎样通过同行评议实现科学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作为实现国家科学政策目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同行评议有哪些优势和局限?采取怎样的政策措施可以克服和弥补同行评议的局限?我国应当怎样建构符合本国国情又高效合理的科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在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哪些是我们需要重点借鉴的?在借鉴中还要提供与建立哪些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环境与政策支撑?在上述基础上怎样走出一条我国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该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概括地说,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阐述,首先勾勒出同行评议研究和国家科学政策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为以下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比较中美两国宏观科学政策,以揭示两国科学体制的特点、科学制度变迁的模式以及科学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等;第三部分是贯穿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比较,尤其是通过NSF和NSFC各自的宏观资助政策和微观评议政策演变过程及机制的比较,考察各自国家科学政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一致性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以微观政策比较为主,通过分析两个机构针对同行评议的公正性与有效性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指出不同制度环境下科学政策的效果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各异,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NSFC的一些具体政策建议。
 
新技术革命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科技战略的影响(1982-1989)(姜念云,博士学位论文)
该文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思潮在中国的宏观传播过程,以及1983-1989年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措施的变迁情况的梳理,对新技术革命思潮对中国科技战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
 
已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览
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
论文标题
提交日期
指导教师
龚 旭
中美科学政策比较研究——以NSF与NSFC的同行评议为中心
2007年
汪前进
姜念云
新技术革命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科技战略的影响
2007年4月
汪前进
安金辉
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2006年9月
汪前进
王东春
大学科研职能的历史考察
2006年6月
曹效业
王志强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战略互动关系案例研究——固体物理学与微电子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启迪
2006年1月
曹效业
张九辰
资源科学发展的动因及学科建设——计划体制下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
2005年5月
汪前进 刘钝
段耀勇
21世纪初中国消防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2004年6月
郭书春 汪前进
王 澍
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和基本途径
2004年6月
曹效业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生
论文标题
提交日期
指导教师
郭 磊
韩国政府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2008年5月
胡维佳
王义超
我国“市场换技术”政策分析
2007年5月
张利华
易 蔚
中关村“硅谷模式”的探索历程考察
2006年6月
胡维佳
彭冬玲
技术引进与企业自主技术能力的关系之研究
2005年6月
刘益东
孙颖通
1979-1994年“人体特异功能”争论与相关科普政策的述评与思考
2004年7月
胡维佳
肖志鹏
研究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考察
2004年6月
张利华
郑巧英
中国科技政策的恢复、调整与革新:1975-1988
2003年5月
胡维佳
徐海燕
美国工程研究中心的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研究
2002年7月
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