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图为陈世骧先生。“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953年3月,陈世骧(前排左2)来北京出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所长与该所同仁合影。“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978年,陈世骧正在做昆虫分类研究。“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编者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策划推出“大国科学家”系列稿件,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集中展示中国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彰显老一辈科学家的理想与使命,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老科学家故事由“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采集挖掘。
1988年1月,在去往医院的车上,陈世骧老先生带着对《动物志》工作的牵挂,永远离开了。
1934年,陈世骧从巴黎大学博士毕业后,受聘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投身于昆虫学事业。这一干就是六十多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的筹建者和首任所长,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名誉所长。
他发表论文和专著约185篇(部),发现昆虫新种700多个、新属60多个。1975年总结了“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概念。其代表作《进化论与分类学》一书同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获198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中国昆虫学和分类学的历史界碑上,永远刻下了他的名字。
“人要像稻穗一样,饱满的弯着腰,空瘪的才扬着头”
《农政全书》中载:“惟旱极而蝗,数千里之间,草木皆尽”。
蝗虫过境,遮天蔽日,饿殍遍野。不只是被汗水浇灌、含着庄稼人殷切期望的庄稼,孩子、鸟雀、家畜,都被咬的嗷嗷叫,对联、草帽、财神象,都被咬的残破不堪。什么都没有